楚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
在文字四周绘有12个怪异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内容大意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
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橪,老四叫墨干。
一千数百年以后,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
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楚帛书20世纪30年代在湖南长沙被盗掘出土,后被美国人柯强(John Hadley Cox)骗走(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拥有者蔡季襄委托柯强到美国去销售),携去美国,现存于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楚帛书是用长毫细尖毛笔写在厚的丝织品(即所谓“帛”或“缯”)上的。帛书上文字笔法高古玄奥,写时必须不断捻转笔杆才能写出如此纤细而富于力量感的篆书。帛书方位如同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依次写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的月名及月令。月名和《尔雅》的十二个月月名基本相同,帛书中央十三行部分是帛书的甲篇,八行部分是帛书的乙篇。乙篇与甲篇文字相反。十二月令部分则被定为帛书的丙篇。帛书四角画有彩色树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角树木分别为绿、红、白、黑四色,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楚帛书很多地方显得条理不清,内容跳跃,不过我们仍能从帛书甲、乙篇中读到大量历法细节和中国古老的创世神话。丙篇文字残损,编连繁琐,此处从略。如果一年出了十四个月(历法置闰出错,一年内有了两个闰月),一年的长短就出毛病了。星辰逆乱,草木不生。天显凶兆,地上出现山崩和洪水。荧惑(火星)和岁星(木星)犯月,地上会结霜,下泥浆雨(沙尘暴),这都是制定历法的官员失职。一月、二月、三月中不能置闰月,否则会有“逆终亡”的灾殃;四月、五月中也不能置闰月,否则会有“乱纪亡”的灾殃。(如果推错历法)国家的东邻、西邻会发起战争,带来祸乱。岁星所在的区域对应着人间的邦国。如果天上有五妖星运行,春夏秋三季刮寒风影响草木蕃息、人民生计的话,夏季应该在手腕上系五彩丝线避免灾祸。在夏季五月还应举行傩祭(带面具跳娱神舞蹈。)以驱邪扶正。一年应该只有十二个月。当天上的荧惑影响到邦国时,会有凶崇从地底深处升起,天上出现无尾的彗星,给人间带来灾害。日月星辰全都错乱,人们无法掌握农时,大雨也不按时候下。如果下民无知,死守已经出错的历法,迷废三恒(四极),违乱天常,会把群神、五正(即今天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和四辰全搞乱。必须重建四极(从基本天象观测出发重建定历坐标),安抚民众,五正才分明,人们才能祭祀到该祭的天神。这就是所谓天上星宿对各自所在天空区域的影响力。天神说:“啊,你们不要不敬神。天天赐福佑时,神把福佑分发给你们。当天降灾害时,神把灾害打折扣减轻一些。敬神的祭品要齐全。按照天象去祭神。万物的生长形成都由天决定,下界民众必须遵守天象法则,恭敬而不能违背。”下民不能移动更换诸神的灵位。即使山川、河谷不敬天帝,下民祭祀不庄重,天帝仍将消除这些乱行的后果,让人民有衣食,互不侵扰。如果人对神怠慢太大,天上出现不吉的霓,而人民大众也不知道,那就叫他们在过年的时候执绸缎跳舞,跳完舞也就没事了。当然,如果是河流出现洪水决堤,你们千万不要垒土阻挡,洪水泛滥时筑堤动土,凶。楚帛书乙篇逐字译成白话文如下:(天地和历法的创造)颛顼这个地方的“有熊氏”伏羲,以渔猎为生。当时天地浑茫昏暗,迷雾漫漫,不刮风也不落雨。伏羲娶祖沙氏(传说中靠煮海水为盐谋生的部族)的女子女娲为妻,生了四个孩子。他们在浑茫中奔走,分身化成了禹和契(按:禹指治水的“大禹”;契指商国人先祖“商契”,或指大禹的儿子“启”)来管理土地。(按:原文古奥,或可附会上禹使用“息壤”的传说,《淮南子》记载,“禹乃以息壤填洪水”,息壤这玩意儿有个神奇之处,“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息壤筑为堤坝,可以随着水势自行增长,和后世所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相通之处。)禹和契用晷仪测天,天地就分开了。天地初开,山川都不稳固,于是禹和契给山陵河海都起上了名字;他们用天地间的热气寒气为山陵定型,疏清河道使江河平顺。那时还没有日月,于是伏羲和女娲的四个儿子出来轮守,形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时运作一个轮回,就形成一岁(一年)。伏羲女蜗的长子叫青干(绿叶繁茂),二儿子叫朱单(繁华似火),三儿子叫黄难(黄叶凋落),四儿子叫黑干(枯枝兀立)。青、朱、黄、黑相代成岁后又经历了千百年,才有了日月。九州不平,山陵倾侧倒塌。于是四神出来修复受损的大地,并用青、红、黄、白、黑五木之精作为柱子来支撑天。炎帝命祝融遣四神降临人间,安定日月星辰(即甲篇中所谓的“三恒四极”)。炎帝说:“(应分天为九天),如果违背九天的划分,会有大的灾难。你们要小心,不能冒犯天灵。”帝俊于是制定了日月运行的规律。共工推步用十干(即甲、乙、丙、丁……癸)纪日,并在历法中设置闰月,让百神、风雨、辰祚不能作乱。共工把日月运行的历法传给“相土”(“相土”是“契”的孙子,是商代商国人的祖先),并且增加了一天中“宵、朝、昼、夕”(黑夜、早晨、白天、黄昏)的概念。惟□□四(?)月,则赢绌不得其当,春夏秋冬,□有□常,日月星辰,乱逆其行。赢绌逆 (?乱),卉木亡常,是(?)谓妖。天地作殃,天鼓将作汤,降于其〔四〕方,山陵其堕,有泉 汝( 、汩),是谓悖。悖岁,□月肭、月吉,吉□□有电 ,雨土,不得其参职。天雨□□,是逆月闰之勿行:一月、二月、三月,是谓逆终亡,奉□□其邦;四月、五月,是谓乱纪亡, □朢(?)。亓(?其)岁:西国有吝,如日月既乱,乃有爽□;东国有吝,□□乃兵,□于其王。凡岁 慝,如□□□,惟邦所□妖之行,卉木民人, □四践之常,□□上妖,三时是行。惟 慝之岁,三时□□,继之降。是月 数拟为之正,唯十有二月(?),惟悖 (?)慝,出自黄泉,土父亡□;出内(?入)〔空〕同,作其下凶。日月皆乱,星辰不炯。日月既乱,岁季乃□,时雨进退,亡有常恒。恐民未知,拟 为则母动。群民 □,三恒怀民,五正乃明,百神是 ,是谓 慝,群神乃 。帝曰: ( 、繇),敬(?)之哉?母弗或敬。惟天作福,神则格之;惟天作妖,神则惠之。钦(?)敬惟备,天像是则,咸惟天□,下民之 (戒?),敬之母忒!民勿用□□百神,山川澫谷,不钦敬(?)行。民祀不歆,帝将 ( 、繇) 乱 (?逆)之行。民则有亡有相扰,不见陵□。是则爽至,民人弗知 ,则无攸祭,□则□民,少有□,土事勿从,凶。曰故(古)大熊包戏(伏羲),出自□(震)□,居于睢□。厥□,□□□女。梦梦墨墨 ,亡章弼弼。□每(晦)水□,风雨是於。乃取(娶)□□子之子,曰女□(娲)□,是生子四。□是襄而□,是各(格)参化法□(度)。为禹为契,以司域襄,咎而步廷。乃上下朕(腾)传(转),山陵丕疏。乃命山川四海,□(熏、阳)气百(魄、阴)气,以为其疏,以涉山陵、泷、汩、益、厉。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为岁,是惟四时:长曰青干,二曰朱四单,三曰白大橪,四曰□墨干。千有百岁,日月□生,九州丕塝(平),山陵备□(□)。四神乃作,至于覆(天盖),天旁动,扞蔽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保),奠四极,曰非九天则大□(□),则毋敢蔑天灵,帝□乃为日月之行。共攻(工)□步十日四时,□神则闰,四□毋思,百神风雨,辰祎乱作,乃□日月,以传相□思,又霄又朝,又昼又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