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独特的楚酒遗存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考古发掘与研究证实,楚地拥有大量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楚酒文化遗存,从酿酒器物、原料到储酒器、用酒器;从饮酒器具到饮酒游戏用具,神秘的楚酒遗存与历代酒文献、酒传说、酒故事和饮酒习俗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楚酒文化,用实物证明了荆楚地区古老的酿酒历史。

就出土文物而言,酒器的材质主要有金、银、铜、漆木、葫芦,陶,品种则涵盖了壶、钫、罐、卮、缶、瓒、罍、盉、樽、杯、盒、勺、斗,等等。

-—滤酒器。就目前来说,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楚国的酿酒器物,只是1981年在楚系墓葬即湖北随州擂鼓墩2号墓中出土过一件青铜铸造的三角形漏斗,是用来过滤酒的器具。这件三角漏斗,呈三角形,尖底,底部有一小圆孔,三角形顶端各有一个圆形环钮。素面。斗口边宽15厘米,腹深6.3厘米。类似的滤酒器物,曾于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过

——盛酒器。在楚国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非常有文化特色的盛酒器,有壶、钫、罐、卮、缶、瓒、罍、盉等,漆樽,在楚墓当中尤为多见。其中,荆州雨台山471号楚墓出土的彩绘蟠蛇虺,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件漆木雕酒器珍品。 

荆州雨台山471号楚墓出土的彩绘蟠蛇虺


这件酒器,由盖、身两部分构成,整器呈圆筒状,盖顶微隆起,盖、身浮雕20条蛇,即盖上浮雕8条相互蟠缠的小蛇,4条红蛇头向盖顶当中,另4条黄蛇头向盖沿四周;卮身外浮雕12条蛇,其中有对称的长黄蛇与长红蛇各2条,还有8条粗短的黄蛇相蟠其间。

还有1987年从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彩绘凤纹筒,由竹筒与木盖组成,筒身为天然粗竹,直壁,竹节为底,子母口上承盖,盖顶较平。竹筒,锯制;木盖,斫制。器外髹黑漆,并用红、黄、金三色彩绘花纹:筒身两端绘波折纹和卷云纹,筒身中部绘四组对称的凤纹,盖面为变形风纹和卷云纹等纹样。筒径6.7厘米,通高28.8厘米。

除了以上这些漆木酒器外,在楚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酒器,但出土青铜酒器最多的,还是楚系墓葬特别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颇具特色的酒器,这些酒器反映了荆楚地区高度发达的酒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酒器是铜鉴缶、大尊缶、联禁大铜壶和透空蟠螭纹铜尊盘。

其中,最有特点的是透空蟠螭纹铜尊盘。尊是盛酒器,盘则是盛水器。这件铜尊盘出土时尊置于盘内,拆开来是一尊一盘,放在一起又浑然一体。

尊作喇叭状,长颈、鼓腹、高圈足,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唇沿外折,下垂,形成宽沿。口沿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花纹又分上下高低两层,形似朵朵云彩。尊的颈部较高,附饰有四头豹形爬兽,皆由透空的蟠螭纹构成兽身,作攀附上爬状,返顾吐长舌。在圆鼓的尊腹和高圈足部位,于浅浮雕及镂空的蟠螭纹上,各加饰四条高浮雕的虬龙,从而突破了春秋时期满饰蟠螭纹的铜器所带有的僵滞、繁缛的格调,取得了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装饰效果。

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盘口外折下垂,直壁平底,下附有四只龙形蹄足,口沿上另附四个方耳,耳的两侧为扁平镂空夔纹;在四耳之间,各有一条虬龙攀附,其整体艺术风格与同出的尊相一致。

该器是使用失蜡法铸造而成的,铸造专家认为:造型端庄优美,纹饰精巧复杂,有极高的技艺水平,是现已出土青铜器中最复杂、精美的珍品。

——饮酒器。在荆州出土了大量的饮酒器,从到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尊,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大量的漆木酒器,应有尽有。特别是近些年来,先后出土了2400多件套漆木酒器。其中,楚汉漆耳酒杯就多达1600多件,其造型之别致,色彩之华丽,令人叹为观止。

耳杯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器具,外形多为椭圆形,两侧附有双耳。由于其双耳颇似鸟之翼,又称之为“羽觞”。

西汉漆耳杯,出土时10件成一摞,用丝带綑绑


耳杯最早出现于东周,沿用至魏晋,以战国楚人制作的漆耳杯最为精美。

楚人宴饮多以双手执耳杯相互敬酒。这些漆耳杯,在造型上有圆耳、方耳之分,还有带流杯和豆形杯等异形杯。比如,在荆州谢家桥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84件保存完好的漆耳杯。出土时,有64件用彩色的丝带绑缚成7捆。其中,10件一捆的有6捆,4件一捆的有1捆,另有20件散置。在一个普通的墓葬中出土这么多漆耳酒杯,十分罕见。

1987年在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彩绘凤鸟双联漆杯,则是非常独特的异形杯,被称之为“楚艺术的装饰母题”。


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彩绘凤鸟双联漆杯


整器为一凤负双杯状,即凤鸟作微昂首,喙衔一珠,展翅欲飞状,两足站立,尾略上翘,中部并列两个竹质的筒形杯,近杯底相连处用一竹管相通,两杯侧后部各有一凤开屏形足以使双连环放置时稳定,两杯与凤相连处以生漆粘合。凤鸟遍身以堆漆法浮凸出器身,以红、黄、金三色彩绘着象征羽毛的鳞状纹,凤鸟的双翼雕刻在筒杯前壁,宛如振翅飞翔,杯身绘有二龙相蟠,龙均一首双身,龙首相对,龙身绘以勾连纹、点状太阳纹,杯底亦用红色绘出双龙与变形卷云纹,极具楚文化艺术风格。两个杯子的底部外侧各有一足,雕刻为雏鸟状。通长17.6厘米,宽14厘米,通高9.2厘米,杯口径7厘米。

这件双联杯是先秦时期新婚夫妇行合卺之礼所用的酒杯,行礼时夫妇各执一根管子放入杯中,以同饮一杯酒来表示从此开始共同的生活。杯足雕刻为雏鸟状,寓意生育的责任与祝福。

——舀酒量酒用具。楚酒用具,主要是舀酒、量酒的酒器。

一是舀酒勺。从材质来看,主要有青铜和漆木器两种。比如,1978年从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的彩绘三角云长柄勺,长92.5厘米,柄宽7.5厘米,斗高7.5厘米。木胎,斫制。柄与斗为整木制成,呈扁圆状,较厚重。长扁形柄,斗较浅。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漆绘花纹:口沿外为绹纹,柄的正面绘三角云纹、卷云纹,柄的两侧面绘单线云纹。

二是酒漏斗。比如,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漏斗,全器由漏斗、器座两部分组成,漏斗为三角锥体形,尖底,底有12个镂孔作为过滤之用,器座形如一卷曲卧伏的怪兽,兽颈为一长杆,兽嘴衔住漏斗一角。全器纤细光素,通高88.5厘米。考古专家认为,此类形制、用途的青铜器为过去所未见。

三是量酒斗。20世纪80年代从荆州九店617号楚墓出土的葫芦斗,是用细长葫芦制作而成,长19.3厘米,斗径约5.2厘米。呈半球形斗,圆口,长柄中空,近尾端向一则弯曲,上有两孔,柄端圆空。

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的漆斗

 

以上三件,都是非常珍贵的舀酒和量酒的用具。

——温酒冰酒具。在楚地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两套形制、纹饰相同大型冰酒器具——铜鉴缶,这迄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冰酒用具,是一件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楚系青铜酒器。缶由方鉴和方尊缶(即盛酒的壶)两部分组成,方尊缶置于方鉴正中,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两套鉴缶分别重168.8公斤和170公斤。鉴缶的制作可谓匠心独具,精美异常。外面是一个大方鉴,内套方尊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入冰块,壶内装酒,冰块使变得清凉可口。冬天又可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方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温酒器。这也印证了屈原《楚辞·招魂》里“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有关楚人好饮“冰冻甜酒”的记载。

——酒具盒。楚人为了方便出游时饮酒,特制了一种携行方便的酒具盒。这类酒具盒,为楚国漆器的典型器物。为了方便携带,酒具盒通常都设计有伸出的木柄,木柄周圈有系绳的通槽,以便于捆缚。

比较典型的是2000年从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的彩绘猪形酒具盒。

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的彩绘猪形酒具盒


此盒形体大,保存好,整器呈椭圆形,由盖与器两部分组成。盖两端各雕有一个猪头,为长圆嘴,眼睛圆鼓,角上盘,耳后立,在其头部有四个铜环嵌入盖内作捉手,身下有四足;其眼、眉、角、耳部均为浮雕。木胎,雕制辅以挖制。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黄、银灰、棕红等色彩绘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宴乐、狩猎场景。长64.2厘米,宽24厘米,通高28.6厘米。出土时,器内装有数件漆耳杯。

这种造型的楚国酒具盒,是楚国髹漆木雕风格实用器物的代表作,迄今仅此一件。

而从楚地出土的西汉时期漆器酒具,在造型艺术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荆州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彩绘鸟云纹耳杯盒,整个盒的内外均近椭圆形,平底,盖顶隆起,造型别致;盒里空间恰好出竖置10件对扣的漆耳杯,比先秦耳杯盒平置耳杯更可充分利用盒里的空间;盒外有繁丽的彩绘花纹。构思巧妙,更注重实用,造型也显得美观大方。

——酒令游戏器。在考古发掘中,除了表现饮酒时以投壶、六博为赌具的酒宴游戏图的画像砖、画像石外,还出土了一些做酒令游戏所用的实物。比如,2000年2月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一套用以六博游戏的完整博具,由方形棋盘与18颗棋子组成,其中石质棋子6颗,骨质棋子12颗。荆州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行酒令游戏用的60支算筹和10多只木骰子。这些出土文物,让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楚酒文化的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考古学以实物的形式,印证了文献记载和民间口口相传的楚酒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灿烂辉煌。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