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荆州日报》在“传承创新 楚韵荆州”专版,刊发了“郢都故事”的《楚人手衣开先河》一文。
现节选部分内容,详情见今天的《荆州日报》。
什么是“手衣”?据古代文献所谓的“手衣”,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手套。
那么,古人为什么称手套为“手衣”呢?
因为,手套刚刚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时,并不是“手套”之名,而是“手衣”。用楚文化学者的话来说,“先秦的文献上对手套的称名没有记载,直到六朝以后才始以手衣为名”。
据研究,历史上“手衣”两个字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三国东吴后期至西晋初年文学家陆云的《与平原书》这篇文章里,文中称曹操的手套为手衣。
随后,又在北齐王江妃墓随葬品木方中,发现了“故锦手衣一具”的记载。
不过,古代的“手衣”长什么样呢?却一直没见到实物。
直到1972年,考古人员才从楚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里出土了3双直筒露指的夹手套。
在一年以后的1973年3月,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又从江陵藤店一号楚墓中发现了一件皮手套。
考古人员从出土直筒露指夹手套的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遣册中发现,这3双随葬的“夹手套”被记载为“尉”。“尉”与“熨”通。
专家认为,马王堆出土的双直筒露指夹手套与江陵藤店一号楚墓中发现的皮手套,一样,都是冬季御寒的用品。
可见,中国古代的手套无论是用什么材质制作,御寒保暖还是属于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