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博物院“楚国青铜艺术馆“里陈列了一组精美的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王孙诰“编钟,这组编钟组合之庞大、制工之精良,使观者无不感到震撼。这组沉睡千年的古乐器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时间追溯到1977年的夏秋之际,由于持续的干旱少雨,河南南阳丹江口水库的水位下降,库水冲出了许多青铜器和玉器,一个长期被湮没的水下世界得以重见天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水世界隐藏着一个惊天之谜:这里正是数千年来踪影难觅的楚国初封地,正是梦幻般张扬浪漫的楚文化发祥地。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发掘,共发现春秋时期墓葬24座,汉代墓葬8座,出土了大批珍贵遗物,王孙诰编钟就是其中之一。“诰”是楚庄王的孙子,也就是王子“午”的儿子,因为是王孙“诰”所造,故而叫做“王孙诰”甬钟。
钟身共26枚,均呈合瓦形。26件钟的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一件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3.35厘米,重2.5公斤。
每枚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113字,4件合铸一篇,字迹不甚清晰。铭文大意是:王孙诰为款待楚王、诸侯及父兄等铸此编钟,以求康乐万年无期。
它分为上下两层悬挂在木质的钟架上(出土时木质钟架已腐朽),下层八枚大的钟为低音区,用于演奏和声部分;上层小的钟为高音区,用于演奏旋律,七音俱全,可以旋宫转调。
王孙诰编钟为双音编钟,在每个钟身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时可以敲出一个非常和谐的和弦音,其音域可以跨越近五个八度。据史书记载,我国明代著名音乐家朱载堉根据数学制定出了十二平均律,但王孙诰编钟的出土可以证实,早在春秋时期,这种律制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了。
春秋时期楚国的音乐已很发达,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别是春秋中晚期的几代楚王非常喜欢音乐。《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左传》中还记载楚国宫廷中建有地下音乐厅,有贵客登堂时,地下室金鼓齐鸣,犹如天赖之音。而此时的秦国还在以敲打瓦片为乐。
西周时每组编钟的数量最多才达到8枚,而楚国在春秋时期已将其发展为26枚。可见楚国的音乐水准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已居领先地位。
此外,楚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也为楚声的完美体现打下了坚实基础。专家还发现,这套编钟并不是一次设计和铸造而成的,工匠采用了先铸钟身再铸钟甬的浇铸方法,铸接处非常牢固。而且在有些钟的内壁发现有锉磨过的调音痕迹,而调音是求得正确音律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高超的铸造工艺,完美的音律调音,造就了它那富有穿透力的音色以及气势磅礴的钟声,仿佛让我们跨越时空,梦回远古,置身于两千五百年前楚王神秘的殿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