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舆论战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楚国立国久,具有深厚的底蕴,但到战国时期,这种历史所造就的一套稳定的社会结构逐渐成了成为了负担,保守性日趋强烈,“吴起变法”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楚国坐拥南方,所有的重心都在北部边境,是各国竞相争取的对象,在秦国攻下蜀地以后,楚国从此全无地缘优势。


舆论战在该阶段可以保存国家实力,以图将来霸业的机会。这里就简单地论述一下楚国战国时期对外舆论战的部分战法。


一、制造恐慌,攻心夺将


战国初期,楚国虽然一度强盛,但遭遇了内乱和魏、蜀的讨伐,国力受损。楚国楚宣王前期,正是齐威王当政时期,齐国经历齐威王的改革和励精图治后,国力昌盛。《史记·楚世家》称“秦始复强,而三晋亦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强”,齐国之强盛已经比肩魏国。



根据《淮南子·道应酬》载:楚宣王时期,齐国兴兵伐楚,楚国极其慎重地对待了这次出兵,“兵三郤,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竭其诚”,楚国出动了全部军队,并且集中了全国的智谋之士,来应对这场危机,但是楚国军队与齐国军队交战了三次,都以失败而告终,楚国上下却一筹莫展,齐国军队却越战越勇。


齐国进攻楚国属于外线作战,失败了只是损兵折将,可是楚国有可能面临兵削国危的局面。


就在此时,楚国将军子发一位门客人求见,表示可以为他效劳。子发好求“技道之士”,这位门客以偷的技能而被子发相中,纳入自己的门下。



这位拥有特殊才艺的人,果然没有令子发失望,他竟然将齐国将军的梼帐偷了回来。梼帐就是帷帐,是齐国将军居住的帐篷里所使用的。子发将帷帐又还给了齐国军队,并借此告诉齐国军队:“卒有出采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


对楚国而言,这件事极其振奋人心,楚军正处于正面战场屡次失利之际,但这次小小的胜利属于一种不对称的战争,表明齐国军队仍然是有弱点的,并非不可战胜。



子发故意将此事描述得风轻云淡,而且神乎其神,假意说是士卒在山中打柴捡到的。毫无疑问,对于齐国军队来讲,这件小事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震撼。一军之将所处的敌方自然是全军守卫最为森严的敌方,而敌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偷走帷帐,证明楚国军队内部确有其人。这种面对未知的惶恐不安笼罩着整个齐国军队。


此后,楚国方面利用这位这位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相继获得了齐国将军的枕头和发簪,并一一地将其归还。此次所得到的物品都是齐国将军的贴身之物,而齐国军队却没有发现,换言之,如果楚国方面想杀齐国的将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



齐国军队上下听闻了这件事情,极其惊骇,齐国将军作为这次事件的主要亲历者,他不得不宣布“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齐国将军作为一军统帅,此时已经胆战心惊,整个军队也随之动荡。于是齐国军队撤离了楚国境内,楚国转危为安。


《淮南子》作为一部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书籍,上述案例是为论证道家“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所叙述的内容也不免有些夸大。


回归到案例本身,楚国在正面战场失利的情况下,采用不对称的战争,通过批人偷取齐国将军的物品,并在齐军内部大肆宣扬,使得齐国军队将领充满恐慌,攻心夺将,他最终选择了撤军。



二、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公元前318年,除齐国外的山东五国联合,发动了“五国攻秦”,楚国为名义上的“约纵长”,但六国各怀鬼胎,导致伐秦行动失败。


秦国随即发动了报复行动,进攻实力相对弱小的韩国,韩国为了转移矛盾,决定贿赂秦国,然后共同讨伐楚国。


楚国获悉后十分惊恐,因为秦国本来就想讨伐楚国,现在又有韩国的支持,楚国将会面临极大的军事压力。楚国君臣经过一番缜密的筹划,决定发动舆论战来化解此次危机。


楚怀王按照大臣陈轸的计策,决定通过制造假象,来迷惑韩国,将战争的秦国的兵锋扭转向韩国。



首先楚国在全国戒严,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挑选精锐的士兵,组建庞大的军队,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上排列好战车、军队,对外声称将要将要全力支持韩国对抗秦国。


此外,再派出可靠的使臣,带上厚重的聘礼前去韩国聘问,并且告诉韩国国君:“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之前楚国的的各项行动都是大张旗鼓地开展的,其目的的就是要把动静造大,让韩国误以为楚国确定将要与韩国联合。然后再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臣,带上厚重的礼物,告诉韩国,只管和秦国战斗,楚国将会和韩国站在一条战线上。



这些行动最先起到的作用,就是要离间秦国和韩国的关系,使韩国试图和秦国交好的策略落空。


韩国如果不相信楚国的说法,也会很感激楚国的做法,也不会和秦国联合进攻楚国。如果韩国听信了楚国的计策,一定会激怒秦国,秦国一定会全力攻打韩国,而不会威胁到楚国。从战术角度而言,无论计策成功或者失败,楚国都将受益。


韩国受楚国舆论战迷惑,果然和秦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发动大军进攻韩国,楚国的救兵却没有到,导致韩国大败,韩国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楚国战术层面是成功的,但是战略层面来看,实际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不信任,国际合作更加困难,贫弱的韩国也基本成为了秦国的附庸。



三、舆论欺骗,借敌退敌


楚怀王被强留在秦国后,偌大的楚国陷入混乱,而太子横也在齐国做人质。斟酌再三后,楚国上下决定“诈赴于齐”,将太子横迎回国内。根据胡三省的说法,“诈赴于齐”即“诈言楚王薨,而请太子还王楚”。


由于当时信息传播的速度很慢,楚怀王为秦国拘禁的消息仍没有传播开来。但齐国则想趁此机会索取楚国的下东国。经过一番考量,太子横决定先向齐国许诺,献下东国五百里地给齐国。



太子横归国即位,是为楚顷襄王,齐国的使者抵达楚国,索要许诺的下东国地。为了避免授齐国以口实,招来不必要的国际矛盾,上柱国子良和大夫昭常、景鲤征求意见,最后综合三人的意见,制定了连环的战略,而舆论战又是重头戏。


楚国派出上柱国子良前往齐国,摆出要向齐国献出下东国之地的姿态,但又让大夫昭常率领军队驻守下东国。


齐国使臣前来索要土地时,大夫昭常极其强硬地回复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言外之意就是他打算死守城池,根本不可能将下东国给齐国。上柱国子良则装作毫不知情,告诉齐王说昭常在假托王命,并劝谏齐王去攻打昭常。与此同时,楚国抓住秦国与齐国的矛盾,即“秦恐齐之败东国,而令行于天下,必将救我”。


大夫景鲤极言齐国强大后对秦国的危害,秦国也不希望秦、齐二足鼎立的局面失衡。果然在齐军还没有抵达下东国,秦国的军队就已经抵近齐国的西部边境,并且替楚国谴责了齐国的不义行为。齐国自知理亏,只得撤兵。



该次舆论战的使用是在国家楚国内忧外患之下的万般无奈之举,也体现了国家实力的虚弱,只能通过舆论战的方式引诱敌方犯错,再借助秦国的力量吓退齐国,确保了国家的暂时安定。


四、转移矛盾,祸水北引


楚顷襄王中后期,秦军的兵峰已经深入江汉平原腹地,国都郢也被攻破。楚顷襄王惶惶不可终日,大臣黄歇主动请缨,上书秦昭王,开展舆论战,试图缓解危局。


黄歇指出秦国如果攻打楚国,如同两只猛虎相斗,其结果是“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因此最好方式就是秦国暂时和楚国亲善。



随后,黄歇借用智伯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告诫秦昭王“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彊韩、魏也”,随后从“大武远宅而不涉”的观点出发,强调“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与秦国所主张的“远交近攻”策略如出一辙,极为符合秦国的利益要求。


秦国自崛起以来就不断的攻打三晋,三晋与秦国是一对矛盾体。黄歇提醒秦昭王,如果三晋强大,秦国则会被削弱,反之亦然。自秦孝公变法以后,秦国不断的发动对三晋的战争,秦国也是在此过程中崛起的,黄歇所言秦与三晋是世仇毫不夸张。



最后,黄歇为秦国平定六国制定了战略,即联合楚国,约束天下诸侯的计策。从舆论战的结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楚国成功的将战争的忧患转嫁给其他国家暂时避免了军事威胁。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