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进伏,就已经热得受不了啦。恨不得一天到晩躲到空调室里,好多朋友都到苏马荡避暑去了。一些大爷大妈整天扇子不离手,这让我想起了那首几十年的儿歌:
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东西不少,扇子算是一个源远流长、不断变化并且一直使用至今的畅销产品。虽说随着空调、电扇的普及,用传统扇子防暑降温对于当代都市人来说,已属非主流。但在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扇子算是楚人的“消暑神器”了。
不过,楚国时期的扇子又长成了什么样子?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扇子,出自战国时期。
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上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对于主人而言,此刻的长柄扇既是生活需要,也是排场地位的象征。
所以,有专家认为,扇子起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在“以大为美”的思维惯性下,那些扇面越大、做工越精致、图案越丰富的扇子,代表的主人级别就越高,皇帝或者高官,只要一出行,那大大的扇子就如同招风耳朵般地广而告之,无疑刺激着人们对权力与地位的欲望。
不过,无论是合欢扇还是长柄扇,都是特定人员特定时期的小众扇子。从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从战国古墓中出土最多的楚扇主要还是竹扇。
楚国时期,我们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还是竹木成林,当时的楚人就地取材,砍来竹子,劈开来编织成竹器。于是,我们常常在楚墓中发现竹笥、竹箱、竹盒、竹筐和竹扇。
1982年元月从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竹扇,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保存最完好年代最早的竹扇,制作十分精致,出土时保护的非常好,由扇柄与扇面构成。特别有意思的是,扇柄居然不在中间,而是在扇子的一侧,那形状就像一把菜刀或者一扇单扇门。
这样的形状,在四川宜宾东汉崖墓画像石棺上的《持扇图》中,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图中有一个人手持的扇子,就是这种单扇门、菜刀式的。
这件单扇门、菜刀式的竹扇,扇柄通长40.8厘米,宽2.5厘米,厚0.6厘米,扇面近梯形,扇缘为长弧形,外侧长24.3厘米,内侧长30.4厘米,上下缘宽14.7厘米,中部宽16.8厘米。扇面的外侧为单层篾,内侧为双层篾,篾片分别被涂成红色和黑色漆,采用矩纹编织法编织而成,花纹优美,红黑相映成趣,色彩艳丽如新。
只是,这把类似于“厨刀”的东西真是扇子吗?考古专家从1953年四川德阳出土的《燕居》石砖画中找到了答案:石砖画里,男女主人相偎而坐,左右各有一侍者,为他们挥扇。佣人使用的正是这把看上去如同厨刀一般的扇子。
而此前,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汉墓,已经各出土了一把形制基本相同的竹扇,只是扇面花纹不大一样,制作比较粗糙而已。
荆州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德银先生认为,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这把竹扇,既是楚人夏令时节的日用品,也是一件技艺精良的工艺制品,历经2000多年,但色泽仍鲜亮如新,是战国遗存至今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彩漆竹扇,是我国首次发现文献记载的“便面”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这三件竹扇式样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况来看,在楚秦汉时期的几百年间,楚地一直流行着这种竹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