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黄柏熊氏:创办 “七星观熊氏族学”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黄柏溪,由发源于相邻乡镇的两条小溪交汇形成,溪畔曾长满了中药材黄柏树。故此,溪以树名,乡以溪名。黄柏溪注入长江的地方,就是重庆市万州区黄柏乡。黄柏,被誉为“巴国故地”“万州东门”,是迎接万州第一缕阳光的地方,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红桔主产地之一。

熊氏是黄柏第一大姓,占全乡人口的60%左右,其土楼祠堂最早建于明初,迄今已620余年。祠堂大门楹联至今犹存:“厚泽深仁与河山并古,勤耕苦读阅世代长兴”。黄柏熊氏还留下了家规、家戒各12则。


黄柏熊氏后裔、川东大儒、著名学者熊国璋(1874―1949),重庆万州小周镇人,晚清中举,后就读于京师法律学堂,曾任黑龙江拜泉县知县,民国初年曾出任四川临时参议会议长。先生为人正直清廉,厌恶官场腐败黑暗,愤而辞官,辗转北京、西安等地多所大学任教。之后回乡,决意将毕生所学回报桑梓,遂于1930年创办“七星观熊氏族学”(又称“七星义学”)。

早在1927年时,熊国璋接受万县图志局邀请,离京回万州任民国版《万县志》总纂,兼本族第四次续谱总编纂时,就向熊晓岩、熊敭[yáng]兹等人提出筹建族学的想法。熊国璋、熊晓岩为入川熊氏第17代,熊敭兹为第18代,三人不但辈份为宗亲叔侄,又同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科中举,谊属同年,且“三熊”都在清帝逊位后出任了国民政府官员。


熊晓岩早在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时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了同盟会,官至四川省议会副议长、代议长。熊敭兹官至四川省政府秘书长、省财政厅长。其时熊晓岩为小祠堂(即为三富、先语、先发、三级4个支房公有的土楼祠堂)族长,熊敭滋任大祠堂(即为全族24支公有的熊氏宗祠)族长。熊晓岩、熊敭兹二人与熊国璋一样,当时虽服务于新政权,但从小所受的俱是忠孝仁义教育,心中既有荣宗旺族之执念,复具封建士大夫的济世情怀。听闻熊国璋欲承头建族学,当即表示支持。并确定由大祠堂支出至少100石公田收租,再加上小祠堂的部分公田收租用于族学开支,同时号召族人捐资助学,为义学奠定物质基础。尚在1929年底,课桌、板凳等教学设备均已制齐,聘师及招生工作业已完成。


1930年春,“黄柏溪七星观熊氏族学”创立,后更名为“七星小学”,熊国璋自任校长,历时15年。彼时“义学”已废,但先生仍坚守“义学”宗旨,实行免费教育。虽名“族学”,却从一开始就接纳外姓子弟,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春风化雨,泽被四邻,因故当地乡民仍称其为“义学”。先生学养深厚、视野开阔、经验丰富,加之治校严谨、管理有方,办学当年即取得全县小学会考第一的好成绩。此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一跃成为万县教育界明星,引得周边各地乃至外省学子纷纷负笈前来,竟至校舍一再告急。七星观内透风的亭阁也住不下,只好在附近再办七所七星小学分校,类似于如今的集团办学,堪称奇迹。


可惜七星观主体建筑四殿五园一楼在土改和破四旧时多被砸毁,唯余玉皇楼损坏不堪,学校停办。不过,山门为校门,三清殿为大礼堂,道士、僧人所居静室、禅房为办公室和寝室的师生记忆深刻,谁也无法抹掉。

熊国璋先生一生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一家人所居仅几间土坯草房,他去世前一年,族人不忍见其居所残破,众议重建,仍被先生婉拒。抗战期间,先生组织学生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四处奔走,慷慨呼号,唤醒民众,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化为报国之志、大义之举。从1930年至1950年,七星小学弦歌不辍,学校培养学生数以千计,其中不乏栋梁之材。通晓英、德、法、俄四国语言,曾任万县市副市长、后任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的知名文献专家熊道光,就曾启蒙于七星小学,受教于熊国璋先生。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