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焦莹 通讯员/范桂典 李永林)为促进广东文化祠堂的建设工作,探讨乡村祠堂文化的保护和利用,11月2日—3日,第三届广东祠堂文化研讨会(祠堂文化与现代乡村建设)在英德市召开。与会专家们表示,在传统乡村生活和村落空间中居于核心位置的祠堂,必须认真考虑在当代社会经济环境下的转型问题,思考与年轻人需要、城乡融合的进程等时代背景相适应的“进化”路径,以使这些集结了大量文化信息、凝聚着浓浓乡愁的宝贵文化财富,长期、系统地传承下去。
专家建言献策保护传承祠堂文化
据悉,此次研讨会主题为“记住乡愁,传承文脉”,由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清远市文联主办,粤海风杂志社、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英德市文联承办,英德市民协协办。来自省文联、省民协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暨南大学以及广东省社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考察研讨。
在3日下午举行的研讨会上,英德市政协副主席、市民协顾问林超富,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江冰,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唐孝祥,先后就“英德祠堂俗神文化”“乡村祠堂:广东文化建设与本土文化自信”“祠堂文化与当前乡村建设中的文化选择”“中国传统乡村的智慧传承”等进行主题发言,引发与会者的共鸣。
在自由发言环节,各位专家以问题为导向,关照现实,着眼未来,围绕祠堂文化与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纷纷建言献策。专家普遍认为,英德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相互交融,既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祠堂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结合起来,保护传承得较好。
当天参会的专家既有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又有来自全省各市、县民间文艺家,还有来自镇村一级的一线文化工作者。立足祠堂文化在现代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围绕古祠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传播良好的乡风家风、建设文明和谐的精神家园阵地等方面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功能,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据介绍,本次研讨会自9月份发出征文通知后,得到了各地专家的积极响应,截止会议前夕,共收到来自省内外的应征论文近50篇,入选的优秀论文将由《粤海风》杂志优选出版。主办方表示,此次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齐聚英德,用不同语言,围绕一个主题,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研讨热烈,成果丰硕,对各地文化祠堂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下一步将推广各地祠堂研究及古建筑保护经验,助益全省祠堂文化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英德现有千余座祠堂成乡风文明载体
英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蓝兴强在致辞中透露,2016年至今,在省和清远市文联、民协指导下,英德市组织申报并成功列入省古村落两批次共16条村,近期沙口杨塘村等5条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效激发了该市广大乡村实施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村落文化的热情和自信。作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英德市现有祠堂1000多座,其中规模较大的古祠堂76座。一直以来,英德市把包括古祠堂在内的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发挥古祠堂慎终追远的凝聚、教化功能,既修旧如旧,与新村规划建设融合,赋予其新风尚,又在与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弘扬传播寻找更好的结合点,成为乡风文明的良好载体。
研讨会前,省、市与会专家还考察了“广东省古村落”九龙镇金造村及其罗氏家庙、黄花镇城下村彭家祠,深入英城街道林选公祠、连江口镇连樟村等了解英德古村落及古祠堂保护利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