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指的是题字的横牌;额,额头的意思。额头位于人体的最高处,也是正面仰视的地方,匾额因此常是挂在房屋建筑的门屏之处。例如,大观园里那些有名的匾额,蘅芜苑的蘅芷清芬,潇湘馆的有凤来仪,怡红院的怡红快绿等等。
匾额集书法、建筑、文学、雕刻、印章以及民俗于一体,一块小木匾,却意蕴万千。
匾额初始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推行礼法治国理念,匾额成了国策具象化的载体,成了治国重器,成了宣扬“礼”的化身,引道世风。
自秦汉时期起,匾额的有个常见用途就是用溢美之词,表彰人物,起到教化和榜样的正向作用。例如,常氏宗祠有“艺舟仪济”以及“乐施好善”这么两块匾额。前者是清朝的山西巡抚曾国荃所赠,主要是赞扬常氏家族在推广儒学文化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后者是清朝政府表彰常氏家族在救灾赈灾中起到的辅助作用。挂于门楣,常做激励。
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骚客也在书房挂匾额,这种常被称作文房匾,常见素面,材料多采用竹木或者是石料,形制古朴,多加以小字题跋、主人钤印。文房匾不仅是在打造一种书香氛围,更是在向旁人昭示屋主人的崇高志向和远大追求,也是一种自我激励。
匾额其实也可以看出题匾额之人有着很强的政治主张,如果这匾额是挂在宗祠之上,那更是表明了这个家族总体的一个精神发展方向。例如,位于李庄占地四千平的张家祠,挂的就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题的“宏我汉京”的匾额,整个家族的主流文化就是以爱国为主。在抗战时期,张家祠保护了来自中央博物院的珍贵文物长达五年之久,后续还接济了来躲避战乱的众多学子以及院校。
楹联匾额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价值,还会被赋予上浓重的政治价值。例如清朝康熙皇帝在登基之时赐给孔庙的“万世师表”的匾额,除了肯定孔子的儒家地位,其目的也是为了昭告天下,这位年轻的满族君王的文治宣言,有集纳天下文人精英的政治意图。
匾额还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你以为匾额只有横竖这两种款式?如果只有这么两种的话,那么也不会出现雕梁画栋这个词。匾额的样式翻新,多种多样。
在李渔的《闲情寄偶》中记载过,匾额有书卷匾、画卷匾的形制。书卷匾,形制书卷,也被称作书卷额,文化气息浓厚。叶形匾在匾额中出现的较少,有秋叶匾、荷叶匾,叶形匾造型活泼,肆意自然,多见于私家园林。宗祠多为横匾、竖匾以及方形匾,少用异形匾。
匾额是浓缩的微言大义,是中国建筑中“画龙点睛”中的“睛”,在宗祠文化中也是浓重的一笔色彩。虽然曾经遍布中国的匾额在开始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识匾、懂匾其实也是在回顾中国文化,探寻宗祠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