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家人南迁的首个落脚点,依附赣江,有江南最完好的宗祠23座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家族,是我们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的形式关系,而维系这种家族关系的则是靠家族文化。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通常有几代人。语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家族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 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 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

家族文化包括宗法、族规、家训等相关行为规范,祭祖活动等相关仪轨,族徽、族歌、宗祠等相关标志物和物质载体,家族的气质、传统等精神特性。其中精神特性为其灵魂,它是千百年来通过一系列的约束和仪轨而内化沉淀下来的相关特质,它是区别不同家族的根本。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的基业,能促进家族的团结,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大家的心理上的依靠。这就意味着家族文化不单单是指一个好的文化气氛,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力量。关于家族文化最集中的物质载体就是宗祠,在我国古代,把始祖庙叫做“祖”,始祖之后历代先人的庙叫做“宗祠”。

国家修史,知其兴衰;地方修志,知其沿革;家族修谱建祠,知其根源,这是构成华夏文明的三大支柱;尤其是建祠,它是一个宗族祭祀祖先,弘扬古圣先贤文化的场所;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是一个家族教育子孙后代立志成才的场所,是敬宗睦族的敦伦之所,是寻根归宗,不忘先祖之举措,是子孙后代敬宗爱族,是上慰先祖,下泽后坤的大事;是壮举、是丰碑、是全体族人的心愿。

宗祠即是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当时,宗庙为天子专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兴建家族祠堂。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祠堂作为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在我国南方地区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我国一些古村落中一些历史悠久的古祠堂更是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江西省赣江边上的夏浒村古祠堂就众多。

夏浒,原名“下釜”,因地处大山低谷而得名。客家人南迁到此后,觉得釜是利器不吉,便以水边之意的“浒”取而代之成“下浒”。抗日战争时期,又以一中学为名改为“夏府”。2009年,赣江万安水电站建成后,“夏浒”才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出现在地图上。夏浒的兴盛与客家人的迁徙史有很大关联,自汉唐以来,中原士族由于灾害、战乱及朝代更替等原因逐步向南迁徙。开始居于长江两岸,后沿湘江而经漓江进入广;至两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凿通梅关后,缩短了客家人南迁的路程,改为朔赣江而岭南的迁徙路线,而夏浒是这条线路上的重要驿站,因此,至明代中期夏浒已是一个居有两万多人的繁华之地了。

夏浒村世居肖、谢、戚、欧、李姓,肖姓为先。古村开埠于南北朝,兴盛于宋代。透过夏浒古村的朱漆牌坊,23栋古式建筑青砖灰瓦、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一个古香古色具有唐代风韵的十八花厅及配套历史建筑景区呈现在眼前。这些古词中三座被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祠,是这画卷中最有韵味的风景。它们基本都是仿宋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大门左右有耳门,风火墙形态各异,但方正高挺,工艺精湛。

夏浒古村是赣州少有的临江古村落,古村拥有悠久的历史、青山绿水的风光、景色宜人的枣林、古街道两旁恢宏客家祠群,充满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是客家人迁徙极其宝贵的物证。正所谓:“华夏开府夏府美,湖江风光陶人醉。”

祠堂文化是祖先崇拜和儒家文化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人们敬天法祖和对祖先慎重追远的崇拜心理,是纪念祖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传承体现。祠堂文化是研究地域社会文明的有效载体,是以家庭的形式维护一方稳定、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的有效方式,研究和延续宗祠文化是对我国各区域的地方传统民俗、独特乡间文化的发掘,虽然祠堂这一建筑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似乎已不再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却成为人们心中信仰的归宿。

中国客家人南迁的首个落脚点赣州赣县区夏浒村,古村依附赣江,有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宗祠23座。拍植物、拍农村、拍老屋、拍古建筑古村镇这些我们身边亲切的存在,生活中的风景无需华丽只需熟悉。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