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有不少形容中国建筑艺术之美的,譬如出自元代文献《误入桃源》的“雕梁画栋”;又例如出自《礼记·檀弓下》的“美轮美奂”;又或者是出自《水浒传》的“碧瓦朱檐”,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中国建筑门类纷纭,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或者是寺宇宗祠等等。而建筑之上的纹饰图案更是琳良满目,不胜枚举。
建筑纹样浩如烟海,动物纹饰常见麒麟、龙、凤、鹿;鸟兽鱼虫一类的多见蝙蝠、大象、双鱼、蝉与蝴蝶;植物纹饰出现频率较高的如莲花、忍冬、葫芦、牡丹、瓜蔓、兰草;自然星象类的像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祥云水波等;符号化的几何纹饰例如联珠纹、锯齿纹、凸字纹、方齿纹以及经典的回纹;更有能工巧匠将神话传说、民俗典故或者民间谚语巧妙地融入宗祠建筑之中。
从建筑纹样作为切入视角,更是对宗祠文化的一次特殊角度的解读。
蝙蝠纹饰属于中国传统常见的纹样,“蝠”与“福”同音,取其“福从天降”以及“福到”的吉祥寓意,并且“蝙蝠”谐音“遍福”,象征幸福延绵无边际。
蝙蝠纹不一定是单独出现的,更多时候是组合搭配其他纹饰。蝙蝠与寿桃同时出现,寓意长寿多福;若是与葡萄或者石榴搭配,追求的是多子多福之意。因为宗族社会,注重子嗣,子孙的多寡会影响到一个宗族根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人力是衡量一个宗族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鱼纹也是祠堂建筑常见纹饰。鱼的意象是丰富的,最常见的就是取其音同“余”,余有剩下之意,以鱼为主体的纹饰多寓意富足有余。
若是鱼纹与其他纹饰组合,又可以变换寓意。例如鱼纹配合水纹,象征的是富裕丰收,事事顺利,因为有鱼即有水,有水则万物繁盛,谷物满仓。事事顺利即“如鱼得水”,畅意自在。而“鲤鱼跃龙门”,一朝越,身份变,取其中举升官、飞黄腾达之意。
自隋唐颁布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甚至出现一大批农家子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跨越。一如曾经的小小鲤鱼,到后来越过龙门变身为真龙。中国儒家文化盛行,重视科举,一朝入仕,对于宗族来说就是光耀门楣的大事。同时,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寄寓,逆流奋进,奋发图强。
祠堂建筑纹饰除了讲究建筑的美观性以及丰富多样的吉祥寓意,也同时追求教化意义。如植物纹饰中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追求松树的坚强不屈,竹子的高风亮节,梅花的高洁谦逊。
又如忍冬纹,忍冬其实就是金银花的别称。出现的年代较早,在东汉末年出现。正如其名,忍冬不灭,生命力强悍,人们取其健康长寿、英勇无畏的寓意。
祠堂建筑纹饰,不仅仅是一个图案纹样,更是一种具象化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信仰追求。
剖析祠堂建筑纹饰的深层次含义,有助于当代人更好的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素养,与此同时用更快的速度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剔除糟粕的同时推陈出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