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乾清宫里的匾额上的四个字为“敬天法祖”。“入门丹陛至乾清宫大殿,其扁曰‘敬天法祖’四字。
敬天法祖是儒家周礼的核心和高度概括。
天就是天道(自然规律);祖就是宗庙的祖先神。天神称祀,宗庙称享,祭祀天神称为外事,祭祀宗庙称为内事。《明史》卷四十八"敬天法祖,无二道也。"《周礼》一书,朱子以为周公辅导成王,垂法后世,用意最深切,"宗庙所祭者一家之亲,内神也,故曰内事;郊社及山川之属所祭者天下一国之神,皆外神也,故曰外事。"朱熹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配天以祖亦所以尊祖也。
祖先也是人与天沟通的媒介。敬是态度,法是学习,天是天道,祖是起源以及变化规律。
敬天法祖是传承的根本。
敬天的祭祀场所是天坛。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人们宣告自己为后代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法祖其实就是贵族精神,一个人有仁义礼智信,那么他就是高贵的,如果没有,哪怕他是君王也是个人渣,人人得而诛之!
《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五帝犹仁、义、礼、智、信之心,随感而应者也。
当我们法祖的时候,就会害怕自己死后,会不会留下千古骂名,当我们法祖的时候,就愿意做一个高贵的人,因为我们华夏的祖先的确是仁义礼智信都有的。
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敬天法祖”源于《礼记·郊特牲》中孔子的话: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类似的话也见于《孔子家语·郊问》: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可见,敬天法祖、报本反始本身也是非常正统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