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和堂号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郡望和堂号,是历史上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也是表示姓氏文化内涵的专用术语。在各个郡中,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都会有几个著名家族的存在,这些家族往往拥有其他家族所没有的特权,受到敬慕和仰望,成为郡中的名门望族,简称郡望。


  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内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


  “堂号”则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指的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 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了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家庙、宗祠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的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支派、族属的标记。由于这种名号实际拥有像郡望一样的影响力和作用,因此后来也与郡望并称,同时指那些著名的姓氏支派。


  熊姓的著名郡望一般认为有两个,即江陵郡与南昌江陵郡  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代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唐设置江陵府,宋江陵府江陵郡皆治此。清为湖北荆州府治,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作为楚国君王的姓氏,江陵熊氏早在先秦时期已名扬天下。楚国几十任君王创造的辉煌业绩,不仅永载史册,还成为江陵熊氏子孙的骄傲。江陵熊氏不仅有自己的族史,还衍生出湖南常德熊氏、湖南湘阴熊氏、湖南湘乡熊氏、湖南宁乡熊氏、湖南益阳熊氏等家族。


  南昌   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初为洪都府治)、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南昌市。熊氏族人聚居南昌,大致在三国时期。经过历代繁衍,到魏晋南北朝时成为望族。此后直至明清时期,南昌熊氏繁衍昌盛,人才辈出。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就曾记载,豫章(今南昌)五大姓之首为熊姓。南昌熊姓家族的名人有:三国吴尚书熊睦与名士熊鸿,西晋名臣熊远家族,南朝齐的史学家熊襄,南朝陈的一代枭雄熊昙朗,唐 户部郞中熊执易、唐才子熊孺登与诗人熊喧,宋代名士熊与和,元代著名理学家和音乐学家熊朋来,明兵部尚书熊浃,清代的熊一潇家族等。


  熊姓堂号众多,如湖南湘潭中湘射埠熊氏的堂号为思孝堂,湖南湘阴熊氏的堂号为典裕堂,安微宿松熊氏的堂号为雨钱堂,湖南武陵熊氏的堂号为经礼堂,湖南浏阳熊氏的堂号为叙彝堂,湖南衡山熊氏的堂号为挹翠堂,湖北薄圻熊氏的堂号为爱日堂,江西萍西汀东熊氏的堂号为追远堂等,但主要的是江陵堂、南昌堂、谦益堂、三礼堂、射石堂五个。


  谦益堂   出自西晋熊翘,南昌人,曾为西晋大臣、巨富石崇(249-300)的苍头(奴仆),性格廉洁而正直,有做官司人的风度。石崇好友、著名的文学家潘岳见到熊翘,连连称异,乃劝石崇将其辞退,归返故里。后来,在西晋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政权而发动的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中,石崇因骄奢淫逸被杀。熊翘则因不附炎趋势、谦让而受益,未被 株连,故其后人便以“谦益”为堂名。


  三礼堂   出自北朝著或的经学家熊安生的故事。熊安生,字植之,曾任北齐国子博士 、北周露门学博士。博通五经,尤精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名扬天下,弟子达千余人。他勤于笔耕,著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因熊安生特别精通三礼,其后人便以“三礼”为常名。


  射石堂   讲的是楚国国君熊渠的故事。有一次,他夜间走路,老远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他拿箭就射,老虎一动不动。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连箭尾的羽毛都看不见了,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